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无障碍 繁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基本信息公开 / 战略规划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
发布日期:2011-01-30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关于四川省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18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捷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1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环境极为复杂的一年。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实现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全面完成。初步统计,全年生产总值达到16898.6亿元,增长15.1%,创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新高,比计划目标高5.1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1亿元,增长32.9%,比计划目标高21.9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完成3%左右的计划目标。

  (一)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决定性胜利

  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坚持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中心任务,集中力量加快重建步伐,9月底完成重建项目和投资均超过85%,实现了中央提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2010年底恢复重建项目完工92%、投资完成90%。150多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25万户城镇居民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受灾居民住进安全舒适的永久性住房。建成2883所学校、1862个医疗卫生机构、4163个就业和社会保障项目,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成灌城际铁路等项目竣工投运,成兰铁路、成绵乐客专等项目开工建设,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38个重建城镇中37个城镇形成主体功能,灾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完成植被修复420万亩,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治理加快推进。18个对口支援省(市)完工的援建项目和投资均超过98%,15个省(市)完成整体移交,开工建设263个港澳援助项目。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全面推进。玉树地震四川灾区农房重建完工99%。

  灾区经济加快恢复振兴。争取国家同意延长灾后重建优惠政策,编制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东汽德阳新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生产达到99%。新设崇州、成都-阿坝、什邡、绵竹、安县等5家省级开发区,22个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对口支援长效合作机制全面建立。2516个贫困村整村扶贫全面推进,帮助176.5万灾区群众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帮助36万灾区群众脱贫致富。39个重灾县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投资保持持续增长

  投资拉动作用有效发挥。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582亿元,增长13%,实现“三年3万亿元”的目标。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加大,基础设施投资3564.1亿元,增长18.9%,其中交通建设投资1581.4亿元,增长37.1%;产业投资5124亿元,增长13.5%,其中技改投资3000亿元,增长18.1%;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投资1114.3亿元,增长12.7%。投资后劲进一步增强,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21005个,投资总规模达到10183.6亿元,增长15.5%。建设资金得到有效保障,银行贷款到位资金2500.5亿元,增长38.9%;发行18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企业债券融资103亿元,股票上市和再融资216.8亿元。

  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强化协调服务,省政府确定的502个续建和新开工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766.6亿元,超额完成计划目标。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明显,乐宜高速、广巴高速、成都集装箱中心站等项目建成,成西客专、成渝客专、成贵客专、成都第二绕城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全省在建铁路里程近3000公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3212公里,西昌机场改扩建和九黄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宜宾港开港营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小井沟、大竹河等项目开工建设,毗河供水一期工程获国家立项。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瀑布沟水电站6台机组全部投产,向家坝至上海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溪洛渡、向家坝、锦屏一二级等水电项目加快推进,长河坝、大岗山、官地、桐子林等水电站开工建设,电力装机规模4232万千瓦,净增约400万千瓦。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吉利成都整车、成都天马微电子生产线等35个项目建成投产,一汽大众成都轿车、四川石化基地、达州天然气化工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

  (三)三次产业和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全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深入实施《四川省农业发展上台阶建设项目规划》,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50+10”个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全面启动,农业实现增加值2483亿元,增长4.4%,比计划目标高1.4个百分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总产量增长1%,肉类总产量增长4%。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7.3亿立方米,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1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18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现代畜牧业试点提质扩面步伐加快,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200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4131个。劳务经济稳步发展,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200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757.9亿元。

  第二产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省工业实现增加值7326.4亿元,增长22.9%,比计划目标高10.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5%,实现净利润1300亿元,增长43%。水电、天然气、钒钛等优势资源开发和稀土深加工等产业基地建设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加快推进,全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加到32户。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新认定6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新争取新能源、高技术服务业2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授牌,在建国家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达到90个。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38.7亿元,增长16.1%。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850.4亿元,增长10%,比计划目标高0.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西部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一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会展经济和社区服务等发展迅速。旅游振兴计划深入实施,旅游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总收入1886.1亿元,增长28%。金融服务能力增强,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万亿元,增长21.3%,贷款余额1.9万亿元,增长22.4%。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总数达12家。认真落实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等扩大消费政策,积极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消费持续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34.7亿元,增长18.7%,比计划目标高5.7个百分点。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制定实施一系列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大力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五大经济区发展取得新成效,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确定2010年新开工的23个标志性重大工程中我省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积极参与编制成渝经济区规划,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启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制定实施藏区彝区跨越式发展、巴中革命老区发展、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规划,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发展加快,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获国家批复。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化进程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3%,提高1.6个百分点。

  (四)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进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广成都市改革试点经验和做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省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州)、非重灾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扎实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推进投资项目并联审批。规范发展政府投融资平台,组建交通、能源、水务投资集团。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实行省属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地方金融改革、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全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顺利完成。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2010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6%。

  开放合作取得新成效。坚持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联动,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川创新科技园建设启动,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获国家批准,成功引进富士康、戴尔、仁宝、纬创、德州仪器、联想等重大产业项目,在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0家。全年引进国内省外资金5336.4亿元,增长31.3%;实际利用外资70.1亿美元,增长69.8%。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327.8亿美元,增长35.6%,其中出口188.5亿美元,增长33%。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我省签约投资5321亿元,贸易成交1160.5亿元。我省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区域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五)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制定出台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加固和重建中小学校舍1315万平方米,改善17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新建和改扩建55所特殊教育学校。深入实施职教攻坚计划,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扎实推进,改善15所优质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启动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继续实施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招收学生近万名接受免费中职教育。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扎实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建设县级医院5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8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04个,改扩建业务用房85.4万平方米。全省115个县的3138家公立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部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7.3%。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初见成效,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工作取得新进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96‰,完成计划目标任务。

  文化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省图书馆、省美术馆、省广电中心、少数民族语言译制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藏区广播电视信号覆盖工程和基层文化设施加快建设,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2%、97.3%,建成5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新建222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成功举办第十一届省运会、省残运会和第十三届省少数民族运动会等体育盛会。

  (六)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镇新增就业75.4万人,比计划目标多12.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控制在4.5%的目标以内。帮助3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基本实现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目标。全面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上调30%以上,非全日制用工小时最低工资上调32%。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增长11.7%,比计划目标高1.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5140元,增长15.1%,比计划目标高6.1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新增104万人、69万人、3.7万人、64万人、52万人。城镇居民医保覆盖96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数超过625.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6285.1万人,参合率95%。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分别提高9元、2元,达到154元、58元。新改扩建敬老院152所。全省“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人数23.1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45.1%。

  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十项民生工程”投入940.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2万公里,其中通乡油路(水泥路)3000公里,通村公路1.7万公里,建设(改造)农村电网1.7万公里,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48万口,解决4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房源13.55万套,实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数达到23万户,棚户区改造12.2万户。大力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区“三房改造行动计划”,帮助解决藏区4.39万户、21.5万牧民群众的定居问题,完成凉山州3.6万户特困农牧民“三房”改造。继续推动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免费治疗1.2万名包虫病患者。

  (七)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累计下降11.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累计下降5%。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关停小火电27.65万千瓦、小煤矿产能211万吨,淘汰钢铁落后产能50.45万吨、水泥落后产能470.7万吨。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污染治理,挂牌限期治理180户工业企业、48户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五大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全省有18个市州空气质量达到二级,达标率为85.7%。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深入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91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建设围栏草场960万亩,建设改良草地2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00平方公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建成城镇垃圾处理设施32处,新增日处理能力2598吨,建成县级生活污水处理厂38座,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62.4万立方米,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70%。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118.3万亩,新增耕地1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82%。

  二、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第一年。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发展由稳定增长向良性发展转变,基本面总体向好。但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尚未根本消除,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外经济环境依然十分复杂。从国际看,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主要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复苏进程放缓。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汇率、市场、资源等经济争端日趋加剧,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加剧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压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通胀压力加大。从国内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效明显,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外需持续疲软,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等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通胀预期增强,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过高,结构调整任务艰巨。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国家把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宏观经济政策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作出相应调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建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我省加快发展面临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一是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将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省一大批建设项目将继续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二是国家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更加注重“三农”、民生和社会事业、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我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三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格局战略性调整,资源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将进一步加快,有利于我省充分发挥资源、市场、产业、科技等比较优势,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四是国家支持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有利于我省持续放大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效应,推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一是国家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灾后重建任务基本完成,保持投资较快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二是我省产业层次较低,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努力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已刻不容缓。三是输入性通胀和流动性过剩推动物价上涨的趋势明显,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行可能形成新的涨价因素,管理通胀预期压力加大。四是民生和社会事业历史欠账较多,扩大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压力较大,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五是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高耗能产业比重大,节能减排任务仍十分艰巨。

  2011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实施“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工作重心是“促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促增长,就是通过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施大开放,继续强化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保持“十一五”以来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调结构,就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推动产业优化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控物价,就是加强通胀预期管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强化监管,努力将价格总体水平控制在合理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惠民生,就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改革成果,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按照积极可行、适当留有余地的原则,与“十二五”规划目标相衔接,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第三产业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1.45万亿元,增长6.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2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实现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按照省委确定的经济工作总体要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努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着力保持投资适度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45万亿元,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突出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建设,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资金需求。千方百计抓好资金筹措,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管理,制定实施促进社会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扩大社会投资规模。

  2、着力推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抓好全省重点项目计划实施,加快续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突出抓好成兰、成绵乐客专、成贵客专、成西客专、成渝客专、成昆扩能等铁路,成安渝、成绵复线、成自泸赤、成都经南部至巴中桃园等高速公路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加快推进川藏铁路雅安至康定段、成昆扩能峨眉至攀枝花段等铁路、雅安至康定等高速公路、阿坝红原、稻城亚丁机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岷江航电综合开发工程,开展川藏铁路康定至林芝、成都第二机场等项目前期研究论证工作,继续推进泸州、宜宾港口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和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项目、一批投资上100亿元的重大产业项目、一批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

  3、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引导人口和要素向城镇集聚,创生消费需求和进一步释放城乡消费潜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00亿元,增长16%。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落实和完善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实施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积极促进信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消费,合理引导住房、汽车等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商贸流通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4、稳步扩大对外贸易。力争进出口总额达到400亿美元。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国家支持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推动转型升级。支持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加快建设出口基地。巩固服装、纺织、鞋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份额,大力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设备、光伏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等服务贸易。鼓励和支持外贸企业灵活运用各种汇率手段,合理规避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影响,积极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5、强化能源要素保障。加强煤电油气运的综合协调,提高能源要素保障能力。积极争取国家重启我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直购电政策。继续做好天然气需求侧管理,调整优化用气结构,在确保民生用气前提下,重点保障产出效率高、带动作用大的重点行业、企业用气需求。加强油气供应协调,保障日常市场需求。切实抓好电煤调运和电力生产调度。整合运输资源,搞好运力综合调度。

  (二)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1、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依靠科技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科学开发水电、天然气、钒钛、稀土等优势资源,提高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水平。继续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着力打造50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扶持发展小微企业。加强开发区建设发展,抓好省级开发区新设、扩区、调区工作,支持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2、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联盟,继续推进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编制实施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重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抓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绵阳科技城建设。

  3、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采用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完善落实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发展,大力发展会展经济,规划建设西部国际博览城。加快区域性专业市场建设,构建商品交易和经贸交流合作平台。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成都金融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旅游“三年提升计划”和“新五大旅游行动”,全面推进灾区旅游产业振兴,力争全省旅游产业达到2100亿元。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社区、家政、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完善农村综合服务体系,重点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抓好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示范区。

  4、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抓手,促进产业加快发展,提高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新开工建设四川石化下游产业、什邡钼铜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川南煤气化中心、川东北清洁燃料等一批上百亿、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富士康(成都)基地、仁宝计算机西部制造基地、戴尔旗舰基地、联想(西部)产业基地、纬创成都基地、1000万吨炼油、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林浆纸一体化、白酒金三角、四川高技术(性能)纤维、攀长钢灾后重建项目等重大工程建设。建成投产80万吨乙烯、一汽大众成都轿车等项目。积极推进四川核电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组织实施一批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三)保持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1、重点保障市场供应。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进一步落实“米袋子”和“菜篮子”责任制,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建立稳定的粮油菜等生产供应基地。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加大政府储备调控和引导市场的力度。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专项治理农贸市场秩序,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安排好化肥淡季储备和生产计划,落实化肥生产要素的价格优惠政策。

  2、完善市场物价调控预案。加强对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价格的监测,适时发布市场供求、价格信息,合理引导消费。加强价格预警,及时掌握主要商品生产、交易量和生产成本、流通环节加价、政府储备、资金流向、库存变动等情况,针对可能出现价格异常波动的苗头性问题,研究制定和适时启动价格调控应急预案。

  3、整顿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加大资源产品价格、交通运输价格、垄断行业收费等专项检查力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规范粮食、油料等农产品收购秩序,落实粮食经营者最高库存限量规定,遏制过度投机。强化成本审核,防止不合理涨价。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充分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统筹协调,审慎出台。引导企业加强价格自律,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发挥新闻媒体正面宣传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稳定社会预期。

  4、健全完善价格补贴机制。抓紧启动编制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加快建立价格临时补贴和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保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切实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扶持生产、调控市场、稳定价格、保障困难群体生活的作用。落实好补贴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根据市场物价上涨情况,及时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家庭和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影响。

  5、构建惠民价费政策体系。推进公共产品价格改革,完善医疗、教育、住房、交通等公用公益领域价格政策,构建覆盖范围更大、受惠人群更广的惠民价费体系。重点完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规范教育收费和房地产业价格行为,加大涉农收费监管力度,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服务性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步伐

  1、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加快建设亭子口、小井沟、白岩滩等30座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完工10座中型水利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向家坝灌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已成工程续建配套,推进农村机电灌溉设施改造,提高灌溉效益,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0万亩。抓好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200万亩。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沼气工程,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25万口以上。不断完善农村路网体系,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大力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

  2、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抓好“米袋子”和“菜篮子”工程,继续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和新增1000万头优质商品猪生产能力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园区)。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做大,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受益面,促进农户生产与大市场、大超市对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加大新村建设力度。坚持总体规划、分类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成片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稳定增收。加大新村规划实施力度,建设具有地域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新型村落。探索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形成人口合理集聚、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和庭院环境整治,改善乡容村貌,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4、加大“三农”投入。进一步提高预算内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倾斜。加大政策性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落实好强农惠农的各项补贴政策。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研推广投入。切实加大各类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效益。

  5、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促进城乡产业互动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城镇将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平台和流转管理服务机制,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规范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管理机制,探索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探索开展村级综合改革,健全完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推进村级事务管理职能与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分离。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1、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贯彻落实好国家制定的收入分配改革措施,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大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深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出台企业工资指导线。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促进劳务经济提质增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业经营制度创新,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及时兑现各项政策补贴,加大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力度,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2、积极扩大就业。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支持自主创业、到企业和基层就业、灵活就业等多种形式就业,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大力做好灾区就业援助和民族地区就业工作,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形成帮扶困难人员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扎实开展创业服务,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力资源的供需衔接。积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切实维护企业、劳动者合法权益。

  3、加强社会保障。认真抓好“新农保”扩大试点、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扩面任务的落实,稳步推进企业年金工作。推进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力争年内实现失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加快推进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和经办统一、基金收入统一预算和统一调剂,增强全省统筹基金调控能力。积极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研究建立各类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实施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及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4、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做好国家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工作,完成63个农村学前教育试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400所城乡公办幼儿园。加强特殊教育,建设好国家支持的30所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实现市(州)及人口大县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加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项目实施,启动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大力实施职教攻坚,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4万人,改善10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扎实推进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认真抓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六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程。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全省,实行基本药物省级集中招标采购配送。加快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大力推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省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做好大骨节病、包虫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组织开展医改中期评估。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面向基层和农村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继续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抓好省图书馆、美术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加强基层人口、体育等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

  5、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设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22万套左右,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2万户左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5万户,逐步形成低端强化保障、中端理顺市场、高端控制规模的住房供应格局,从根本上缓解供需矛盾。加强市场监管,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6、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引导社会各方面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全面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做好征地拆迁、工程移民搬迁和后期扶持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

  (六)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1、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特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启动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加快成都平原城市群、川南城市群规划建设,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科学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批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2、加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改善人口和要素集聚条件,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科学编制区域中心城市规划,有序拓展城市空间,通过新区建设和产业布局调整,推动城市功能合理分区,统筹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发展,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加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增强要素集聚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加快制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有针对性地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研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办法,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充分考虑农民工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上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城镇化率力争达到41.8%以上。

  (七)积极培育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加快重点地区发展。大力培育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点,努力再造区域新优势。启动实施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快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步伐,规划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启动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引导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向天府新区集聚。加强川南经济区一体化规划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支持部分城市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名单。建设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启动实施安宁河谷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加大川东北天然气资源开发力度,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

  2、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全面实施藏区、彝区跨越式发展规划,着力改善民族地区发展条件。加快推进国道317、318等国省干线公路改造、雀儿山隧道、雅西高速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藏区留存电量政策,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深入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等民生工程,完成2.5万户牧民定居工程,新招收藏区1万名中职学生就读。制定实施全省藏区、彝区集中连片扶贫规划,继续实施阿坝州大骨节病区易地搬迁工程,启动甘孜州“两江一河”千桥工程,大力推进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启动实施大小凉山彝家新寨建设,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3、扶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编制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和集中连片扶贫开发规划,制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实施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工程,推进秦巴山区(四川部分)连片扶贫开发,完善对口支援帮扶机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上学、就医、住房、交通等突出民生问题,努力缩小与全省发展水平的差距。

  (八)深入推进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抓好成都改革试验区建设,总结推广成都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加快推动3个省级试点和20个市级试点取得实质性成效。进一步加大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力度,积极开展省属国有企业董事会试点。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公用行业,健全完善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健全完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机制,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补偿机制,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试点,健全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试行流域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探索建立高原、高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挥价格杠杆促进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继续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稳步推行居民生活用电阶梯电价制度,推进水价改革。继续深化各项财政管理制度和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和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稳妥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外合资银行在川设立分支机构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有序扩大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试点范围,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建立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重大项目审批服务运行机制,完善并联审批制度。深入推进扩权强县试点,抓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2、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着眼做强做大产业,以各级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载体,重点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汽车制造、现代生物等产业,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力争全年引进国内省外资金6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注重引资引技的实效,鼓励跨国公司来川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服务外包中心和物流配送分销中心,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搭建投资促进平台,精心办好第十二届西博会。进一步创新投资促进方式,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投资促进活动。促进第十一届西博会签约项目的履约及资金到位,努力推动签约项目按期建成。

  3、深入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加强与欧美、日韩、俄罗斯、东盟、南亚、中亚、非洲等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鼓励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进行资源开发、投资办厂、兼并收购以及研发中心建设。抓住国家大力提升内陆地区开放力度和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发展契机,推动与周边省区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和优势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推进出海、出境大通道建设。深化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认真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以及中部省市的合作。落实“天府宝岛行”的各项成果,拓宽与港澳台合作领域,全面提升合作水平。

  (九)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继续推进生态省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积极开展石漠化、川西北沙化综合治理,确保治理沙化土地5万亩。加强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加快中小河流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项目的实施,恢复林草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禁止开发区稳步推进生态移民。

  2、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分解落实“十二五”和2011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重点加强工业节能减排,严格控制“两高”及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加快淘汰小水泥、小钢铁、小煤窑、小化工、铁合金、焦炭等落后产能。突出抓好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扎实推进重点企业二氧化硫污染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土壤污染防治。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园区和企业,建设好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试点建设工作和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制定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强工业和建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动新型墙体材料和废弃建材产业化生产。实施清洁生产项目,全面推行清洁生产。4、推进低碳绿色发展。组织编制全省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强低碳技术的开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启动低碳绿色城市试点,开展低碳交通、低碳建筑和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启动省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研究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继续推进清洁发展机制和自愿减排项目的国际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地区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

  (十)全面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大力推进灾区发展振兴

  1、保质保量完成恢复重建任务。加强统筹协调,抓好防灾减灾、生态修复、精神家园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港澳援建和国外优惠紧急贷款项目,确保按期投入使用。按照项目再评估要求,对因山洪泥石流损毁、建设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项目组织实施重建。狠抓工程质量,做好重建项目的竣工验收,管好用好建成项目,发挥项目功能和效用。全面总结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持自然修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加强灾区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和防灾减灾。抓好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地区的修复工程,加快灾区林草植被恢复。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估,加强地震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应急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应急排危除险工程,重点推进清平、映秀、龙池三地特大泥石流沟应急治理工程,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安全。

  3、促进灾区发展振兴。启动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灾区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力争在重灾区新设3-5个省级开发区,加快对口合作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对口援建省(市)的产业转移,促进灾区产业恢复振兴,增强灾区自我发展能力。把灾区产业发展与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发展促进灾区群众就业创业,尽快脱贫致富。实施灾区集中连片扶贫工程,深入推进重灾区2516个贫困村整村建设,显著减少灾区贫困人口,努力提高灾区群众生活水平。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两个加快”新局面,奋力推进四川发展新跨越!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热点排行

相关推荐

回到
顶部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