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典型案例之十三——恩阳区双胜镇“中国芦笋之乡”金字招牌托起搬迁群众致富梦
发布日期:2018-12-28 信息来源: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恩阳区双胜镇位于川东北秦巴山区核心地带,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883584人,2016—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5352139人。近年来,该镇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扭住芦笋主导产业,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走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增收发展新路子。全镇共发展芦笋2600余亩,带动区域内447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现将恩阳区双胜镇有关做法予以印发,供参考借鉴。

一、大园+小园+庭园联动,夯实增收致富的生产基地。一是龙头引领建大园引进龙头企业2家,建设国家芦笋产业科技示范园”1个,示范带动27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参与,发展绿色有机芦笋300余亩,大棚设施芦笋150亩,无雨垄厢有机大棚芦笋20亩。二是大户带动种小园。积极培养致富带头人,回引业主23名,在天良村、檬垭村、五都村等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规模连片发展芦笋,累计发展芦笋1500余亩,带动280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三是千家万户办庭园。鼓励分散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配合芦笋产业基地发展,在房前屋后以每户3—5亩的规模建设庭院芦笋,现发展庭院芦笋140余户630余亩,园区范围内易地扶贫搬迁户覆盖率达80%以上。

二、赏笋+品笋+养笋相融,构建业态融合的产业体系。一是芦笋+旅游按照全域旅游的理念,沿天良村国家芦笋产业科技示范园和3条芦笋产业带,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串联农村优势资源、人文历史、自然景观,打造五都寨、云台山、檬垭等8个乡村旅游景点,做到发展一片芦笋园区,建成一个旅游景区。二是芦笋+文化在天良村建设芦笋展示厅,全方位展示芦笋产品、功效、栽植技术、品尝体验等芦笋文化。深度挖掘芦笋园区周边地域历史文化,打造文化精品,使之与田园风光、自然景色有机融合,构建以芦笋为核心、旅游为支撑、文化为灵魂的芦笋文化田园。三是芦笋+康养依托云台山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优越的森林资源和芦笋号称抗癌之王的优势,紧盯芦笋疗养、养生度假发展方向,精心设计运动养生、静心疗养等康养项目,形成集农事体验、观光赏景、康养度假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基地。

三、订单+保单+股单托底,拓宽惠农富民的增收路子。一是订单生产保收益。成立芦笋专业合作社20家,联结带动种植芦笋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开展订单生产,主动对接西安、成都等销售市场,与沃尔玛、家乐福等签订产地、农超销售订单,并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私人订制,订单率达90%以上。二是保单芦笋防风险。该镇探索实施了芦笋价格指数保险、自然灾害等特色农业保险,种植面积投保覆盖率达100%,切实为搬迁群众系上了芦笋种植的保险带。三是股单分红稳增收。采取土地入股分红、“127”(“1”即芦笋投产后,收益的1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2”即老百姓在每年每亩土地500元的土地租金的基础上,收益的20%作为老百姓的土地入股分红;“7”即收益的70%作为公司收益)利益联结等多种方式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促进搬迁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