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6月入选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以来,绵竹市认真组织实施,聚焦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四大领域17项建设任务,强化项目谋划、扩大有效投资、严防债务风险,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见质见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52.9%提升到2022年的56%左右(预计)。
一、多层次建章立制,有效落实责任主体
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绵竹市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和部署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工作。成立绵竹市城市品质提升打造幸福宜居工作专班,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实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区代表参与监督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制度,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对重点城市品质提升项目,实行“周报告、月调度、季拉练、年考核”,采取“红黑榜交办函”等方式,强化督促检查,压紧压实责任,推动任务落实,确保相关工作取得实效。
二、多方位谋划项目,科学明确建设目标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立足本地实际和发展需求,梳理汇总县城新型城镇化储备实施重点项目共计 59个,总投资估算571.37亿元。其中,推进公共服务实施提标扩面22个,投资估算130.1亿元,占比22.77%;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4个,投资估算3.71亿元,占比0.65%;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18个,投资估算102.12亿元,占比17.87%;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15个,投资估算335.44亿元,占比58.17%。
三、多元化资金筹措,有力保障实施要素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严防债务风险,紧盯中省投资导向,强化政策培训、宣传和解读,统筹指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通过积极发行专项债券、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有效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近两年共争取中省预算内资金2.82亿元,申请发行专项债券22.26亿元,到位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1.03亿元。
四、多领域加快建设,加快补齐问题短板
(一)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实现新突破
医疗卫生设施持续健全,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及重症患者救治能力提升设备配置项目、区域医疗技术服务中心暨卫生健康教育中心项目已完成,市人民医院第二住院楼项目、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扩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张数从2020年的8.6提升到2021年的9.3。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新建城乡普惠性幼儿园2所,增加学前教育学位720个。川师大附属绵竹初级中学和川师大附属绵竹小学校建成投用,增加小学学位3420个,优化整合中小学4所、教学点6个,39所学校网络教室建成投用,市职业中专学校“酿造工艺与技术专业”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正加快开展前期工作。养老托育设施有效改善,完成绵竹敬老院适老化改造建设,新建城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绵竹仁爱医院聚康养老社区建成投用,全市养老床位由2020年的3605张提升到2022年的4195张,年均增长7.9%。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提升至41家,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升至3.5个。文旅设施加快发展,推进全域旅游设施建设,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全域旅游大数据管理中心和全域旅游交通标识系统及28座旅游厕所、5处生态停车场、3个特色驿站等公共服务设施,2022年获评为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占地面积19.3亩,建筑面积约1.62万平方米绵竹图书馆新馆建成投用。
(二)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取得新成效
市政交通设施不断优化,推动县城与邻近区域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总投资1.65亿元的G0511线德阳至都江堰高速公路绵竹市区连接线项目建成通车,实现绵竹城区与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的快速连接,绵茂公路即将建成通车,启动绵竹至德阳城际公交线路开通工作。对公路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新建市政道路7条,修复路面5.2万平方米,安装各类人行隔离桩约1000个,新建停车场2个,新增停车位104个。市政管网设施持续完善,加快推进第六水厂及配套管网项目,城区供水普及率提升至99.5%,改造城镇老旧燃气管网32.7公里,城区燃气普及率提升至98.4%。县城智慧化改造提速推进,新建并开通基站280个,建设完成34个“智慧小区”,覆盖城区人口3万余人,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上办”率达99.81%,推进“互联网+监管”,全市各监管部门在“互联网+监管”平台共实施监管事项主项1069项,监管事项子项3972项。老旧小区持续更新改造,2022年续建竣工100个、新开工17个,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开工20部。
(三)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取得新进展
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不断完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点小区建设37个,建设城乡垃圾亭980余座,加快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一体化设施、光大二期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建设,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健全,积极推进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座,提标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4座,新(改、扩)建排水管网180公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提升至96.5%。县城公共厕所逐步改善,新(改)建公共厕所共12座,精细化、智慧化升级公厕29座。
(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实现新提升
产业平台能级稳步提升,新市化工园区、绵竹新材料化工园区获批省级化工园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集聚规模以上企业近400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6家。产业平台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生物科技城等项目加快推进,绵竹高新区新建标准厂房12余万平米,建成众创空间2万平米,不断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设立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开展“一窗受理”,提升便企服务效率。冷链物流设施持续健全,加快推进物流智能化建设,大数据智能仓储物流园项目进入施工阶段,不断完善仓储、运输、配送配套各个环节,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平台,吸引带动上下游企业集聚,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新(改)建农业冷链物流设施40余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