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推广以工代赈经验材料之一
巴中市依托增发国债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代赈助力农村群众就业增收
一、落实政策要求,精准谋划重点工程项目。该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林区四级公路(3.5米宽泥结碎石路),具备技术门槛低、务工要求不高等特点,适合采取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一是协调机制会审定清单。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市发展改革委(市以工代赈办)牵头组织市林业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等推广以工代赈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共同会审,将该项目纳入2024年度市级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并经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共同申报,成功将该项目同步纳入省级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形成落实推广以工代赈政策合力。二是细化岗位设计明任务。项目业主单位市林业局多次督促设计单位落实推广政策要求,在社会效益评价部分充分体现带动项目地群众就业增收、技能提升等预期成效,要求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逐步深化路表清理、路基开挖、手摆片石、水沟清理等环节使用当地群众用工量、技能要求、报酬测算等内容,科学确定吸纳3000余名当地群众就业的“赈济”目标。三是纳入招标条款强约束。市发展改革委、市林业局联合推动将落实以工代赈政策具体要求写入招标公告等文件,写明“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相关政策,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就近就业增收,发放当地群众务工报酬比例不低于中标金额的10%”,作为投标企业必须响应的实质性条款内容。在签订施工、监理合同环节,项目业主单位将中标企业对此条款的响应内容和其他推广政策要求一并写入合同,确保在践行契约精神前提下推动推广政策落地见效。
二、聚焦核心目标,认真做好群众务工组织。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的核心目标是组织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聚焦“建机制、送劳务、抓培训”三项要求,推动群众务工组织责任落地。一是建立专班推进机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项目推进小组,下设综合协调、务工组织、资金保障等5个工作组。印发《巴中市增发国债森林草原防火道路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工作指南》,明确各级各部门项目建设综合管理、资金保障及务工人员组织、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报酬发放监管等环节职责,统筹好工程建设与推广以工代赈工作。二是专人负责群众组织。印发《关于积极开展巴中市增发国债森林草原防火道路建设项目实施以工代赈劳务组织等有关工作的通知》,相关部门在各标段工程指挥部派驻专干具体负责联络和政策解读,指导各施工企业在工程量相对集中的27个乡镇集中组织招工活动32次、分散分区招工187次。三是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文明确务工组织责任由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负责,项目乡镇党委政府负总责,项目村两委具体承担务工群众组织工作,建立以脱贫监测户、易地搬迁户等群众为主体的重点务工群众推荐名单(涉及116人)。在各乡镇(街道)专干与项目村社共同努力下,项目储备当地群众劳动力资源6500余人并实施动态管理。
三、狠抓三个环节,切实维护务工群众利益。为确保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各项“赈济”政策真正落实,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狠抓三个环节,切实维护务工群众利益。一是广泛开展政策业务培训。项目涉及95个乡镇(街道)、16个国有林管理单位,各级发展改革(以工代赈)部门围绕以工代赈政策内涵、务工报酬制订标准、务工工资发放方式等方面,编制该项目用工培训专题大纲。市发展改革委制作培训PPT课件,在53个乡镇(街道)、4个国有林场、7家施工企业培训1300余人次,施工企业落实以工代赈要求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二是严格落实体面劳动要求。市发展改革委与市林业局等部门联合推动中标企业、务工群众、县(区)发改和人社部门四方签订劳务合同,督促施工单位为务工群众购买项目工伤保险,合理配置安保设施设备,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落实文明施工规程等要求,确保务工群众权益得到有力保护。三是“一卡通”直发劳务报酬。该项目增发国债资金由市财政局直管,为重点工程实施以工代赈不欠薪、不挪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每月中旬,每个施工标段指挥部及时做好务工群众报酬发放资料审核、公示等工作。每月下旬,项目业主单位将务工群众报酬拨付到施工企业,再由施工企业通过“一卡通”平台直发到务工群众手中,并在到账短信中统一标识“推广以工代赈劳务报酬”,既能保障务工群众按月获取劳务报酬的权益,又能体现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
四川省推广以工代赈经验材料之二
南充市创新推广以工代赈工作机制深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群众务工增收潜力
一、高位推动强引领,构建协同推进新格局。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南充市委、市政府积极推动推广以工代赈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质增效及农村群众就地就业增收,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自2024年10月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组织召开8次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二是强化顶层设计。由市委市政府牵头,联合相关部门集体商议,将以工代赈作为解决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深入实施以工代赈,通过发改、农业农村、财政等部门联合出台《南充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招投标)操作指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专题会上亲自部署,将具体要求、工作责任传达至各级各部门。三是健全责任传导体系。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联合制定《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公开招标)流程图》等配套文件,明确县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乡镇属地管理责任、村级组织动员责任。同时建立“双线督办”机制,市级层面开展常态化暗访检查,县级层面从预算执行率、劳务报酬发放率、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实施“红黄绿”三色预警管理,对红榜项目实施县级主要领导督办、黄榜项目县级领导督办、绿色项目通报表扬等方式,确保压力层层传导。
二、靶向施策建机制,释放政策叠加新效能。一是强化资金投向刚性约束。市委领导在2025年市委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南充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明确三必须”,即所有高标准农田项目必须将下达资金的25%以上用于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必须开展务工人员岗前技能培训、必须建立监督检查机制。二是创新四维立体监管体系。构建“智能监管+群众监督+审计跟踪+纪检问责”立体化监管体系,运用“一卡通”平台实现劳务报酬发放全流程管控,邀请项目地村民代表参与工程验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资金绩效评估,同时对未达标的县(市、区)由纪委监委启动专项巡察。三是提升群众技能增加内生动力。推行“培训—认证—上岗”闭环管理制度,由农业农村局、人社局共同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种培训大纲》,联合职业院校开展砌筑工、混凝土工等专业技能定向培训,实现“培训一人、上岗一人、增收一户”目标。
三、前瞻布局抓统筹,探索试点示范新路径。一是构建制度创新试验田。市发展改革委率先在仪陇县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推广以工代赈方式试点,以“手术刀”精准切块的方式,在多方研判后划定项目内能用人工的部分,科学论证吸纳当地群众的务工岗位设置、用工数量和岗前技能培训等内容。明确将下达财政资金的25%用于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刚性约束,以及发放财政资金10%比例劳务报酬的政策红线列入招标公告、施工合同等文件。二是建立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市级重点区域规划—县级劳动力评估—乡镇意愿调查”三级联动机制,将田块整治、灌排渠道等10余类技术要求不高的工程项目纳入优先实施以工代赈目录,确保最大范围、最大力度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打造协同攻坚样板工程。联合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开展劳动力资源普查,以县为单位建立重点群体就业台账并定期更新,精准掌握各地真实的务工需求;财政部门设立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确保推广项目劳务报酬全部由“一卡通”平台直发至个人账户,有效降低群众劳务报酬被克扣、截留风险。
四川省推广以工代赈经验材料之三
德阳市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打造乡村振兴惠民样板
一、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将以工代赈纳入全市中心工作,写入2025年全市经济工作要点、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重点工作和推动一季度经济工作实现良好开局工作方案,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开展工作调度。专门安排财政资金200万元,按照一季度通过“一卡通”平台发放劳务报酬情况,最高给予项目业主劳务报酬发放额度10%的激励,由市发展改革委通过“免申即享”方式一次性兑付到位,推动3500万元“农推项目”政府投资年度任务提前至一季度完成。截至2025年1月底,全市6个县(市、区)纳入推广以工代赈清单的“农推项目”政府投资额超2亿元,单月运用“一卡通”平台直发到务工群众社会保障卡中的劳务报酬达到582万元,推广以工代赈力度持续加大,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二、部门协同,凝聚工作合力。积极运用推广以工代赈部门协调机制,深化部门间协同合作,凝聚部门间工作共识,确保精准把握以工代赈政策“赈”的初衷,全力支持推广以工代赈工作开展。2024年,市、县两级召开推广以工代赈协调机制联席会议10次,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实施好、以工代赈政策落实好。同时,注重项目共商共谋共建,市发改委联合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印发《关于在水土流失治理建设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的通知》《关于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以工代赈的通知》等文件,落实县级推广以工代赈工作负责人制度,实行“6项工作步骤法”和县级报账制度,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两大推广以工代赈的示范领域。2024年实施推广以工代赈项目66个,带动8922名群众就业,形成“建设一片、带动一片、惠民一片”的链式效应。
三、多维宣传,提升政策知晓率。强化以工代赈政策宣传培训,创新“线上+线下”宣传模式,印制《德阳市推广以工代赈项目明白卡》《德阳市以工代赈项目村民自建工作明白卡》等资料千余份,通过乡镇集市咨询台、村组坝坝会、“德阳发改”微信公众号等渠道立体化解读以工代赈政策,广泛宣传以工代赈助农增收初心。开展行业专题培训、乡镇“一把手”轮训等集中培训、实地培训26次,深度剖析以工代赈政策精髓与项目规范管理要点,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基层以工代赈工作实际操作水平,确保政策要点精准落地,实现“鱼渔双授”“志智双扶”的多重目标,凝聚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四、严把三关,确保赈济实效。严把项目准入关,将就业带动能力纳入可研评审核心指标,联合行业部门联审联核,由行业部门负责组织项目专家组评审,发改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参与评审;论证实施方案中务工组织、劳务报酬标准等内容,并在方案批复文件中予以明确。严把推广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发放关,由村民小组组长负责每日考勤,项目业主单位建立统一规范的用工名册和劳务报酬发放台账,经务工人员签字确认后进行公示,并报县级发改局、人社局审核后,再通过“一卡通”平台按月直发。严把推广以工代赈项目验收关,将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等以工代赈政策落地情况作为验收重要内容,确保惠民实效可量化、可追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