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优化营商环境 > 工作交流

绵阳市聚焦“降成本、优服务、提效能、佳生态” 打造营商环境升级版

发布时间:2025-08-26
信息来源:营商环境优化处
字体【
分享:

绵阳市始终将营商环境建设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紧扣降成本、优服务、提效能、佳生态四大主线,以系统性改革破解企业痛点、以创新性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以精准化服务赋能产业升级,全面打造与科技城定位相匹配的营商环境升级版

一、主要做法

(一)要素保障升级构建精准适配的全周期服务网络。降成本,破解企业发展“硬约束”。出台《绵阳市财政金融互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金融活水,2024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1285.19亿元、增长10.23%兴绵科技保等担保产品为6个科技项目增信0.55亿元。推行工业用地多元化供地形式,园区新增工业用地100%实现标准地供应,江油市完成全省首宗2.26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小微企业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覆盖160kW及以下用户,水气施工预付金比例降至60%强支撑,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统筹抓好人才引育用留,迭代升级人才十条,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2024年引进海内外人才3.4万名,人才总量突破90万,建成6000套人才公寓、发放1900科技城人才卡,实现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一卡通办。全国首创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组建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新培养国省级人才118名,开展科技城就业码线上招聘、零工市场县域全覆盖等服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

(二)政务服务升级打造便捷高效的全流程服务生态。优服务,搭建政企互动高速路创新四三三暖企服务模式(四个平台、三个规范、三个机制),通过绵企通平台、企业家座谈会等渠道收集企业问题2567个,解决率达92.1%工业企业一线纾困入选工信部全国典型案例。设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专窗、12个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向园区下放市级权限51项、县级权限1276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提效能,跑出审批改革加速度深化两集中、一上网改革,搭建高效办成一件事全生命周期服务专区,探索实施模块化上线、场景式串联服务模式,对重点行政审批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事项进驻率、授权率达100%,办理时限平均提速92%。建设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汇集国、省、市、县四级惠企政策2200余条,发布限时即享等事项清单及指南,公开政策兑付结果事项1500余条,惠及企业3.7万余家,兑付金额10.6亿余元。

(三)市场环境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全领域发展空间。畅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推行企业开办、迁移、注销一件事一次办,相关指标连续4年全省优秀,证照智能导办系统实现证前筹备、证后监管全链条服务,经验入选全省改革创新举措。取消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20245628个项目为供应商减少资金占用5.5亿元。重信用,构建新型监管新机制建成覆盖20个领域的信易+”应用场景,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类,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实现差异化精准监管,企业年报率居全省前列。全国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成效显著,制定《绵阳市商业秘密保护实施方案》《绵阳市商业秘密保护专家库管理办法》,组建商业秘密保护专家库,全方位、系统性防范化解企业商业秘密泄露风险。

(四)法治环境升级筑牢护企安商的全维度保障屏障。严执法,打造规范监管新范式建立涉企检查正面清单,将246家优质企业纳入白名单探索开展综合查一次改革2024年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35.35%。开展清欠专项行动,累计清偿民营企业账款7.75亿元。强保障,构建法治服务新体系创新假日法庭”“预约法庭,建成全省首个两级法院集约送达中心,跨域诉讼服务事项办理7582件,获最高人民法院表扬推广42个中心司法所实现法律专业人员所均3.2,相关经验获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刊发,警企通平台、警务服务站实现涉企服务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分发、统一处置。

(五)创新生态升级培育科技引领的全链条发展动能。促转化,搭建成果落地新平台出台《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试行)》,建设云上两城科技创新大市场,发布145项科技成果转化机会清单,中试服务平台集聚600余项转化能力。深化招院引所工程,与中物院、中科院共建核医疗、激光等专业化园区,签约项目90个、投资超400亿元。强主体,构建科创企业雁阵群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组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大新型研发机构,形成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雁阵培育行动,构建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2024年涪江实验室发布16项重大成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20家。

二、取得成效

绵阳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户数分别增长10.23%5.46%,水气电等要素成本降低15%—20%;政务效能显著提升,92%的企业问题得到解决,审批时限压缩超九成;市场活力加速释放,202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18.7%,政府采购为企业减负5.5亿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3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5%;法治环境更加完善,行政处罚量下降35.35%,清欠进度全省领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