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始终将营商环境建设视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紧扣“降成本、优服务、提效能、佳生态”四大主线,以系统性改革破解企业痛点、以创新性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以精准化服务赋能产业升级,全面打造与科技城定位相匹配的营商环境“升级版”。
一、主要做法
(一)要素保障升级构建精准适配的全周期服务网络。降成本,破解企业发展“硬约束”。出台《绵阳市财政金融互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措施》,通过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方式撬动金融活水,2024年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达1285.19亿元、增长10.23%,“兴绵科技保”等担保产品为6个科技项目增信0.55亿元。推行工业用地多元化供地形式,园区新增工业用地100%实现“标准地”供应,江油市完成全省首宗2.26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小微企业用电报装“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覆盖160kW及以下用户,水气施工预付金比例降至60%。强支撑,打造人才集聚“强磁场”。统筹抓好人才“引育用留”,迭代升级“人才十条”,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2024年引进海内外人才3.4万名,人才总量突破90万,建成6000套人才公寓、发放1900张“科技城人才卡”,实现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一卡通办”。全国首创“职业能力建设创新改革先行区”,组建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低空经济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新培养国省级人才118名,开展“科技城就业码”线上招聘、“零工市场”县域全覆盖等服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
(二)政务服务升级打造便捷高效的全流程服务生态。优服务,搭建政企互动“高速路”。创新“四三三”暖企服务模式(四个平台、三个规范、三个机制),通过“绵企通”平台、企业家座谈会等渠道收集企业问题2567个,解决率达92.1%,“工业企业一线纾困”入选工信部全国典型案例。设立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专窗、12个园区企业服务中心,向园区下放市级权限51项、县级权限1276项,实现“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提效能,跑出审批改革“加速度”。深化“两集中、一上网”改革,搭建“高效办成一件事”全生命周期服务专区,探索实施“模块化上线、场景式串联”服务模式,对重点行政审批环节进行流程再造,事项进驻率、授权率达100%,办理时限平均提速92%。建设惠企政策“网上超市”,汇集国、省、市、县四级惠企政策2200余条,发布“限时即享”等事项清单及指南,公开政策兑付结果事项1500余条,惠及企业3.7万余家,兑付金额10.6亿余元。
(三)市场环境升级营造公平竞争的全领域发展空间。畅准入,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推行企业开办、迁移、注销“一件事一次办”,相关指标连续4年全省优秀,“证照智能导办”系统实现证前筹备、证后监管全链条服务,经验入选全省改革创新举措。取消政府采购投标保证金,2024年5628个项目为供应商减少资金占用5.5亿元。重信用,构建新型监管“新机制”。建成覆盖20个领域的“信易+”应用场景,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分类,结合“双随机、一公开”实现差异化精准监管,企业年报率居全省前列。全国第二批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成效显著,制定《绵阳市商业秘密保护实施方案》《绵阳市商业秘密保护专家库管理办法》,组建商业秘密保护专家库,全方位、系统性防范化解企业商业秘密泄露风险。
(四)法治环境升级筑牢护企安商的全维度保障屏障。严执法,打造规范监管“新范式”。建立涉企检查“正面清单”,将246家优质企业纳入“白名单”,探索开展“综合查一次”改革,2024年行政处罚案件同比下降35.35%。开展清欠专项行动,累计清偿民营企业账款7.75亿元。强保障,构建法治服务“新体系”。创新“假日法庭”“预约法庭”,建成全省首个两级法院“集约送达中心”,跨域诉讼服务事项办理7582件,获最高人民法院表扬推广。42个中心司法所实现法律专业人员“所均3.2人”,相关经验获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刊发,“警企通”平台、警务服务站实现涉企服务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分发、统一处置。
(五)创新生态升级培育科技引领的全链条发展动能。促转化,搭建成果落地“新平台”。出台《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试行)》,建设“云上两城”科技创新大市场,发布145项科技成果转化机会清单,中试服务平台集聚600余项转化能力。深化“招院引所”工程,与中物院、中科院共建核医疗、激光等专业化园区,签约项目90个、投资超400亿元。强主体,构建科创企业“雁阵群”。设立10亿元科技创新资金,组建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等5大新型研发机构,形成龙头企业牵头、高校和科研院所支撑、各类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雁阵培育行动,构建“小升高、高变强”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2024年涪江实验室发布16项重大成果,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20家。
二、取得成效
绵阳市民营企业贷款余额、户数分别增长10.23%、5.46%,水气电等要素成本降低15%—20%;政务效能显著提升,92%的企业问题得到解决,审批时限压缩超九成;市场活力加速释放,2024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18.7%,政府采购为企业减负5.5亿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3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45%;法治环境更加完善,行政处罚量下降35.35%,清欠进度全省领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