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中籼稻生产成本收益直报调查报告
我们对全省18个市35个县326户农户中籼稻种植成本收益情况进行了直报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我省中籼稻亩均产值增加,总成本上升,现金收益增加。
一、生产成本收益情况
(一)亩均产量微增,价格上涨,产值增加
1. 风调雨顺,产量微增。2021年中籼稻亩均产量532.55公斤,同比微增1.62%。主要原因是今年气候条件好于上年,水稻各生长关键期光温水匹配良好,加上科技兴农水平稳步提高,防灾减灾措施有力,病虫危害、干旱、洪涝等灾害也轻于上年。
2. 价格上涨,产值增加。受政策利好影响,今年国家继续上调2021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格128元/50公斤。同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尚未得到根本缓解,各国粮食生产、供给形势依然严峻,总体而言市场紧张情绪依旧。2021年中籼稻每50公斤出售价格138.68元,同比上升1.79%。
产量微增及价格上涨带动了亩均产值增加,2021年中籼稻亩均总产值1484.97元,同比上升3.35%。
(二)总成本上升
2021年中籼稻亩均生产总成本1526.74元,同比上升6.31%。其中人工成本占比最大,达到65.76%;物质与服务费用占26.31%;土地成本占7.93%。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亩均种子费79.92元,同比上升3.52%。随着高产高效优质种子的推广,农户更愿意使用优良品种,如川种优3877、宜香2115、花优357等等,种子费有所上涨。
2. 亩均化肥费122.02元,同比上升3.08%。一是今年化肥价格总体稳中有升。今年尿素均价同比小幅上涨约3.02%,碳铵均价同比基本持平,三元素复合肥均价同比上涨约1.66%。二是用肥数量方面。随着用肥观念改变,农户调整用肥结构,减少尿素用量增加复混肥用量,总用量小幅减少,今年亩均化肥折纯量17.75公斤,同比微降1.11%。
3. 亩均机械作业费122.64元,同比上升2.26%。亩均畜力费1.38元,同比下降69.87%。由于机械作业的持续推广,仅剩少数山地地区还在使用耕牛,畜力费继续大幅缩减。
4. 亩均家庭用工折价974.05元,同比上升9.04%,其中劳动日工价115.30元,同比上升9.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使得劳动日工价刚性上涨。
(三)净利润减少,现金收益微增
虽然中籼稻收购价格上涨、产值上升,但受制于总成本的大幅上涨,2021年中籼稻亩均净利润由上年的盈利0.76元转至亏损41.77元。亩均现金收益1048.17元,与上年相比增加39.29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量优势减弱,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从近几年数据来看,我省中籼稻亩均产量均保持在500公斤以上,与江苏、河南、湖北、湖南、云南、陕西中籼稻产量大省相比,我省亩均产量逐渐被赶超,产量优势逐渐减弱,稳产压力较大。同时,我省中籼稻种植成本逐年上涨,人工成本过高是最主要的因素。与全国主产区相比,我省粮食生产单位家庭用工天数多,农村适龄劳动力流失严重,留在农村的多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二)产品质量不高,生产者收益较低
近年来我省中籼稻种植收益受市场、环境等外界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偶有盈利,但难以维持。农产品收益低导致农户种植积极性降低,农户种植显得随意和休闲,有的甚至直接弃荒或赠送邻里种植。流转的优质耕地大多用于经济类作物栽植,且随着非农收入占整个家庭收入比重的增加,农户对粮食种植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低,对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性不高。
(三)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户抗风险能力弱。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含量低,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少,优质高效种植资源、模式推广普及难度大,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农户素质相对较低,利用科技手段增产增效意识不够、手段不足,往往出现选购了优良品种但缺乏种植技术与之匹配,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
三、措施建议
(一)加强成果转化,提升生产种植科技含量。依托本省科研力量,促进产学研一体融合发展,确保先进的科研成果能有效的转换成生产资源。加大对水稻生产的科技投入,注重从种子选育、防病抗灾到机收减损等全过程科技手段的提升,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保证种植效益,同时提升产品质量产量,实现稳产增产。
(二)整合生产资源,重塑水稻生产优势。从土地、人力等方面,引导优质资源向粮食生产优势区域流动。结合各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推进规模经营形成规模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道路,根据土地流转用途给予适当补贴,降低经营者用地成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科技户集中。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将农业补贴、扶持等资金向规模经营者倾斜,通过鼓励和扶持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三)打造品牌产品,激发产业附加价值。激活市场活力,鼓励企业增加市场中高端农产品供给,通过订单式种植、管控种植流程,使粮食产品向多元、绿色、优质方向转型。同时,政府部门加大粮食质量检验力度,建立覆盖从产地到餐桌全程的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平台,加强粮食种植、收购、储存等环节质量监管,保障粮食质量和安全,通过打造一批“川粮”等领头品牌产品,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加强品牌推广和品质保障,提升产业附加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