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高负债重 行业经营压力大
——四川煤炭行业2020年度成本抽样调查
为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和价格决策的科学性,省成本调查监审局对全省煤炭企业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5家企业2020年度生产量、利润同步减少,经济效益下滑明显。
一、基本情况
(一)煤炭产量有所减少。2020年,因疫情原因,煤炭行业阶段性停产,叠加市场需求减弱,煤炭生产量有所减少。年设计生产能力2,347万吨,其中,原煤和洗精煤年设计生产能力分别为1,732万吨和615万吨。原煤年生产量1,005.41万吨,同比减少9.69%,达产率58.05%,较上年减少6.23个百分点;洗精煤年生产量348.40万吨,同比减少1.96%,达产率56.65%,较上年减少1.13个百分点。原煤年销售量575.47万吨,同比减少4.02%;洗精煤年销售量372.57万吨,同比增长5.65%。
(二)单位生产成本有增有减。由于煤炭产量减少,原煤和洗精煤生产总成本同步减少,但原煤的单位生产成本有所增长。2020年,原煤单位生产成本428.65元/吨,同比增长9.32%;洗精煤单位生产成本898.10元/吨,同比减少5.13%。
图 2020年调查企业煤炭价格与单位成本对比
数据来源:省成本调查监审局
(三)经济效益下滑明显。2020年,市场需求减弱,煤炭价格降低,行业收入利润同步减少。原煤和洗精煤销售价格分别为395.44元/吨和920.28元/吨,同比分别降低0.65%和17.33%,年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减少4.64%和12.66%。净利润为亏损8.55亿元,剔除司法重组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处置损失以及罚息等非正常经营活动发生的费用,仍为亏损,经济效益下滑明显。行业资产负债率104.87%,较上年增长23个百分点。
二、存在问题
(一)成本投入持续增加。受煤层赋存条件影响,我省煤炭企业矿井开采深度和开采难度大,资金投入、设施设备维护和水、火、瓦斯等安全防控投入不断增加。为实现绿色生产,设施更新、技术改造等环保支出不断加大。行业负债长期处于高位,利息支出较多。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费用居高不下,行业成本管控难度逐步增加。
(二)经营压力不断加大。我省原煤平均热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价格偏低,经济效益较差。行业成本价格倒挂严重,原煤和洗精煤出现成本价格倒挂的企业占60%。煤炭市场需求萎缩,原煤和洗精煤产量减少,达产率均不足60%。下游行业拖欠账款增多、时间变长,企业资金压力增大。
(三)创新发展能力较弱。行业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强,研发投入较少,产学研融合程度不高,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进较慢,高附加值煤炭产品生产能力不足。生产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先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与下游行业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能力较弱,产业链延伸不足。
三、建议意见
(一)强化政策扶持,服务降本增效。落实国家减税降费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采取以股权抵押和固定资产质押、政府适度贴息等方式融资,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加强行业成本价格监管,完善成本价格形成机制,疏导产品成本压力。搭建政府、协会、企业信息交流平台,对标省内外先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成本管控。
(二)加快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持续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现有传统煤矿向智能化转变。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供销协同发展,实现煤炭定制化生产销售。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提升煤炭产业链协同水平,向发电、煤化工等下游产业链延伸,培育新的发展点和增长极,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坚持融合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装备升级,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产学研融合,完善人才培养、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产业链协同、绿色矿山建设等机制。建设智能化生产、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多系统、多功能融合平台,实现煤矿产运销业务协同、决策管控、一体化运营。加快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新一代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行业智能化生产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