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1年主产粮食作物
成本上升亏损减少
近期,省成本调查监审局对全省中籼稻种植户326户(分布于19个市州35个县),玉米种植户247户(分布于18个市州27个县),小麦种植户156户(分布于11个市州17个县)的生产成本及收益进行年度常规抽样调查,显示2021年全省主产粮食作物受农资、人工费用、出售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成本上升、亏损减少 。
一、亩均成本上升
2021年全省中籼稻、玉米、小麦三种粮食作物亩均总成本1420.72元,同比上升6.93%。其中,中籼稻亩均总成本同比上升6.33%,玉米亩均总成本同比上升7.35%,小麦亩均总成本同比上升7.10%。
(一)农资成本上升。在农户使用较高价优质良种、复合肥用量占比提升、农资价格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下,三种粮食作物亩均农资费用218.63元,同比上升4.75%。其中种子费、化肥费等费用上涨幅度较大,亩均种子费63.75元,同比上升3.78%;亩均化肥费116.59元,同比上升6.53%。受天气影响部分地方春耕春种期间温度较高,农户在进行育苗时没有覆膜,农膜费减少,亩均农膜费5.47元,同比下降3.70%。
(二)人工成本上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加之年轻劳动力流出,导致劳动日工价和雇工工价不断上涨,虽然随着机械化程度加深,用工天数有下降趋势,但人工成本仍在走高。三种粮食作物亩均人工成本954.66元,同比上升8.99%。
(三)土地成本略升。三种粮食作物亩均土地成本121.98元,同比上升0.83%。
二、亩均亏损减少
三种粮食作物平均每50公斤出售价格133.22元,同比上升6.38%,亩均净利润-303.64元,比上年亏损减少12.23元。扣除家庭用工折价和自营地折租后,亩均现金收益743.59元,比上年增加90.16元,同比上升13.80%。
(一)中籼稻由盈转亏
国家2021年继续上调稻谷最低收购价格至128元/50公斤,受利好政策影响,价格呈现上升态势,我省中籼稻每50公斤出售价格137.91元,同比上升1.23%。受限于种植成本逐年递增,中籼稻亩均净利润由上年的0.76元转为-50.06元。
(二)玉米亏损减少
2021年生猪等养殖产业产能快速恢复,玉米、豆粕等原材料需求上升,但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调减,供需缺口推动价格大幅上涨,我省玉米每50公斤出售价格134.34元,同比上升13.30%,亩均净利润-334.16元,较上年亏损减少112.95元。
(三)小麦亏损略增
我省小麦种植工序简单,农户种植较为随意、种植积极性不高,受气候环境影响,产量和质量不具备竞争优势,随着小麦种植全过程机械作业程度提高,机械作业费上升拉高成本,我省小麦每50公斤出售价格123.07元,同比上升7.70%,亩均净利润-526.44元,较上年亏损增加26.76元。
三、有关建议
我省2022年制定种业“十四五”规划,多措并举谋划从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但目前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受限于人工、农资等客观因素,种植科技化覆盖率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国际经济局势等多方面影响,各国粮食生产、供给形势依然严峻,使保供稳价、做强种业面临挑战。为切实促进粮食增产增收、保供稳价,强化我省种业发展,建议:
(一)加快种业现代化建设。按照我省气候、土壤、资源分布等特点,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加快适宜地区种业现代化的建设和推广,加大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应用推广力度,积极推行“猪—沼—菜(粮、果、茶)”等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联动发展,提高单位面积生产效率。
(二)稳控成本主要因素。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对化肥、柴油等农资市场供求及价格的影响,规范农资价格和市场秩序。强化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年轻劳动力回流引导,加大科技专业大户、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和鼓励政策,扩大培养新型职业化农民队伍。
(三)完善配套服务配备。强化良种培育推广,借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共享等信息技术,及时关注回应农户种植疑难,加强优种优育、标杆典型的宣传报道,合理引导农户科学种植。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广泛开展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产品加工营销、现代化的规模养殖指导等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探索融合共建模式。积极推进农业、养殖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和规模经营方式,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探索农民参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过程的方式,切实提升种业抗风险和抗波动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