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各项决策部署,制定印发《成都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以耕地、饮用水、公益林保护、垃圾处置、河道水质改善等领域为重点,在跨区域水源地补偿、产业协作、园区共建等方面进行系列实践,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为推动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做深做实提供了典型示范,为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创新水生态补偿模式,推动源头保护激励和末端超标扣缴
(一)积极开展水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修订实施《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完成《成都市水源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研究,通过生态保护总成本法和综合分摊法模型,探索生态补偿的测算体系和方法,为引导设立合理补偿标准和建立市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奠定基础。
(二)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激励机制。2011年,成都市设立每年6000万元市级饮用水水源保护激励资金,专项用于郫都区饮用水源保护。2016年,市政府出台《成都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考核激励试行办法》,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设立中心城区饮用水源保护激励资金,对完成水源保护目标任务的区(市)县政府给予奖励。2019年,对执行到期的试行办法进行修改完善,正式印发《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考核激励办法》,并合理上调激励补偿标准。激励机制适用范围由郫都区扩大到市域所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补助标准也由定额补助过渡到按水源保护区等级和面积分级核算,有效激励了水源保护区所在区(市)县落实水源保护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了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市级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在100%。
(三)率先实施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2011年成都市出台《关于实行主要河道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的通知》,对岷江、沱江流域断面水质考核超标和优于考核标准的区(市)县分别进行资金扣缴和奖励。2017年出台《成都市岷沱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增加了考核断面和扣缴级别,提高了扣缴基数,充分调动了各区(市)县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动力,全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19年,全市优良水体率达90.7%,同比上升15.2个百分点。在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中,栗战书委员长对成都市相关工作给予肯定。
二、创新横向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协作共赢
(一)园区共建,实现资源互补。阿坝州全域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成都市“母亲河”岷江的发源地,为保障成都市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弥补阿坝州为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丧失的发展机会,2009年成阿两地政府正式签署协议,在成都金堂县共同建立了全省第一个飞地园区“成都—阿坝工业园”。园区由成都市、阿坝州按6:4的比例出资建设,园区高度整合利用阿坝州灾后重建等优惠政策和成都市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将阿坝州高载能企业整体搬迁到园区,州内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和旅游业等产业,园区先后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四川省环保产业示范园称号。
(二)利益共享,实现合作互赢。成阿两地通过协商达成常态化的生态资源分配和利益分享机制,2009年至2018年,成都市和阿坝州按3.5:6.5的比例分享园区税收收入,2019年起按4:6的比例分享。2015年至2018年,园区累计实现税收收入6.57亿元,其中阿坝州获得税收返还收入约4亿元,不仅为阿坝州带来较为可观的财政收入,吸纳了大量阿坝州劳动力就业,促进了阿坝州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责任共担,建立长效机制。成阿工业园通过“异地建园”,避免了阿坝州因工业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有效保护了成都市的水源地。同时,通过将传统的生态补偿资金变为给“飞地”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和土地、技术、资金、人才及招商项目支持,减轻了生态受益地区成都市的财政负担,克服了生态补偿过度依赖财政转移支付、补偿标准不高和力度不够等问题,也帮助阿坝州形成了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投入机制,实现了生态补偿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三、摸清生态资源家底,探索构建生态价值核算体系和价值转化路径
(一)开展川西林盘生态价值核算。实施《川西林盘生态价值核算及绿色示范建设——以崇州为例》重大课题研究,建立川西林盘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的框架体系和实证方法学,对崇州市9个主要林盘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形成川西林盘GEP核算技术规范。召开“川西林盘生态价值核算项目成果发布暨培训会”,发布崇州市主要林盘GEP核算报告、川西林盘绿色发展指南等成果,对GEP最高的观胜镇严家弯湾、道明镇竹艺村授予“川西林盘绿色发展示范单位”。成都川西林盘生态价值核算阶段成果为衡量“西控”重点区域绿色发展水平提供了价值“量尺”,为加大对该区域生态补偿力度提供了科学支撑,对厘清成都全域生态资产清单、完善市场化补偿机制和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奠定了基础,具有“破冰”意义。
(二)摸清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家底。联合中国社科院城市和环境所开展《城市生态价值核算及其转化路径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GEP核算等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结合成都城市生态系统特点,编制形成符合成都实际的城市生态价值核算方法学。运用方法学对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内的森林、水、土地等生态资源价值进行实证试算,围绕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资源和生态价值实现、提升、转化,提出了绿色金融、森林生态银行、生态移民和市场化多元化机制等4条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