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以来,甘孜州色达县和台州市椒江区两地聚焦畜牧业优势产业,围绕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充分发挥援建资金的产业帮扶和造血功能,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积极探索“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全链式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
一是聚焦研发端,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开展种群优化,消除出栏率低、品相差的痛点。为减缓或防止整个牦牛品种的退化,用好510万元浙江援助资金,赴青海、阿坝等地外购优良野牦牛500余头。在抓好优质品种选育的同时,有计划的开展牦牛品种内杂交改良,大幅度提高牦牛肉产量,提升牦牛养殖经济效益。推进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投资182万元建立色达牦牛良种选育及品种改良基地,项目建成后可改良周边牦牛约5万头,带动100余户农牧民就业增收,人均实现增收3000元以上,助推农牧业提质增效、农牧民增产增收。
二是聚焦生产端,推动畜牧业扩面增效。依托台州市椒江区先进产业经验,结合色达县实际,探索建立“建基地+扩规模+建园区”新模式,积极推进高原畜牧业健康养殖,解决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规模偏小的难点。投资2686万元建设打贮草基地2万亩,辐射全县12个牧业乡镇,有效解决牦牛规模化发展“底子不牢”的问题。投资1456万元建设规模2000头的牦牛健康养殖场1座,进一步强化优势品种提纯扶壮和短期育肥工作。投资800万元建设32个畜牧产业发展家庭牧场,助推农牧民开展标准化牦牛养殖,引导农牧民由粗放经营、靠天养畜的传统散养畜牧业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的舍施畜牧业转变,最大限度降地牲畜对草原方面破坏,减轻草原承载压力,有效保护草原生态。
三是聚焦加工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推项目,促产业、深加工”为发展主线,找准帮扶路径,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破解家畜产品加工服务弱点。投资556万元建设集活畜交易、市场信息服务与一体的活畜交易中心1座,扩大农畜产品与市场的有效联系,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不断提高畜产品竞争力。建设色达县牦牛现代农业园区,引进5家农畜产品养殖加工企业入园,提供牦牛屠宰、牦牛肉(奶)加工、冷链物流等服务,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牦牛产业,拓宽农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产业链延伸,实现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推动特色农畜产品产业深度融合。
四是聚焦销售端,加大消费帮扶力度。借助浙江沿海市场优势,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带动农牧民就业,助力农牧民增收,疏通农畜产品销售堵点。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多方协同努力,2022年成功将色达牦牛产品跻身于全国832扶贫产品电商销售中。对接台州市交通投资集团、台州市公共交通集团等市级大型国有单位,全面发动区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开展色达县农副产品消费帮扶工作。鼓励嘉兴、温州等地皮革加工企业到色达投资兴业,帮助当地牦牛皮、牦牛绒等高端牦牛产品进行深加工,打开东部市场。一年来,牦牛产品销售额累计超过1000万元,助推色达县高原牦牛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