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
  • 网站支持ipv6
  • 当前位置: 首页 > 成本调查监审

    2019年度四川省景区门票成本调查情况

    发布时间:2020-09-15
    信息来源:省成本调查监审局
    字体【
    分享:

    承载能力提升运营成本增加

    ——2019年度四川省景区门票成本调查情况

    省成本调查监审局对全省1243A级及以上景区2019年门票成本开展年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景区整体资产规模扩大,承载能力提升,实际接待游客数量上涨,收入有所上升的同时总成本上升,盈利状况仍然不佳。

    一、基本情况

    此次纳入年度调查的5A级景区6个,4A级景区97个,3A级景区21个。

    (一)资产规模扩大,负债情况好转。2019景区资产总额365.84亿元,同比上升9.23%;负债总额211.46亿元,同比下降6.64%;资产负债率57.80%,同比下降14.53%

    (二)收入总体增加,结构有所变化。2019年景区收入总额42.26亿元,同比上升9.15%,其中,门票收入27.48亿元,同比下降1.84%,占总收入的65.03%。门票收入仍占主要地位,但多经营渠道收入有所上升,景区收入结构正逐步改变。

                                       数据来源:四川省成本调查监审局

    (三)承载能力上升,游客数量上涨。2019景区实际接待游客人次数5,865.67万,同比上升2.40%,日平均游客人次数16.07万人次/天。

    二、成本构成及变化情况

    (一)总成本构成情况。2019年景区门票运营总成本39.07亿元,同比上升2.28%,其中维修维护费用和财务费用涨幅较大,同比上升62.25%37.44%占比最大的是人员费用、管理类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分别占总成本的32.13%14.55%13.33%将应抵扣成本的收入冲减后,2019景区门票定价总成本37.88亿元,同比上升3.07%;单位成本64.58元,同比上升0.66%

    数据来源:四川省成本调查监审局

        (二)主要成本变化情况

        1.折旧费相对稳定。2019景区固定资产折旧费52,075.31万元,同比下降14.6%。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更导致的折旧费变动,乐山大佛等部分景区2018年折旧费中包含了补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而2019年只含当年折旧,折旧费减少的实际为累计折旧

    2.人员费用显著增加。2019年人员费用支出125,524.50 万元,同比上升12.21%。原因一是人员费用刚性增长,二是景区扩大规模人员增加造成费用增加。

    3.资源保护类费用减少。2019年资源保护类费用40,001.80万元,同比下降11.94%。主要原因是成本归集方式变动造成的费用相对减少。

    4.维修(护)费大幅上涨。2019年维修(护)费22,472.04万元,同比上升62.25%原因是部分景区对设施进行了专项维护整改,主要集中在4A级景区

    5.其他运营费用总体持平。2019年其他运营费用150,642.90万元,同比上升0.5%,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他运营费用主要包括管理类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和其他费用,其中财务费用34,250.58万元,同比上升37.44%,主要是4A级景区财务费用上升幅度较大。

    三、主要问题

    (一)财务费用负担较重。部分景区处于逐步开发期,运行维护和前期投入较大,负债严重,财务成本高,而景区尚未发展成熟,难以通过门票等收入实现盈利。另有部分景区为扩大规模提档升级,通过贷款大建设,资金投入大回收慢,财务负担重。2019景区税前利润总额-5.43亿元整体未实现盈利,负债比例仍然较高。

    (二)人文景区经费投入不足。我省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诸多历史遗迹、文化资源,但部分人文景区因知名度不高等原因,游客数偏低,经营效益不佳,收入偿付力严重不足,加之政府经费投入不足,景区仅能勉强维持,难以发展,甚至影响文物古迹维修保护,造成恶性循环。

    (三)景区承载能力不均衡2019景区整体资产规模扩大,承载能力提升,年设计接待游客人次数同比上升10.94%实际接待游客数仅达到年设计游客数量的49.11%。景区实际接待游客数的增长远不及承载能力的提升幅度,平均承载能力过剩情况更加严重,盲目投资的问题依然存在

    四、建议意见

    (一)创新宣传模式,塑造品牌认知提升景区品质,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合理利用网络主播、公众号、视频、旅游平台等网络新媒体,结合时代热点、景区特点不断创新内容,制造宣传爆点,形成品牌认知

    (二)保护文物古迹,构建景区新型盈利模式。加大人文资源保护资金投入,同时研究景区营利性经营项目的开发,将文化、康养、体育与旅游相结合,打造多维度旅游产品,增强景区吸引力,提高综合效益,构建景区新型盈利模式,促进景区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

    控制规模合理开发,整合资源提高收益。相关职能部门应严格落实监管审批职能,合理布局,整合区域资源,适度开发,避免景区盲目扩大规模,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景区开发经营可充分引入社会资本,跨界合作,多维发展,形成多种经营模式;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讲究成本效益综合比较,以市场化理念经营景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