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典型案例之十、十一
发布日期:2018-12-24 信息来源: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典型案例之十

仪陇县日兴镇黎明村三结合切实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


编者按:日兴镇黎明村地处仪陇中西部,系省定贫困村,总人口3059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7153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549人。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启动实施以来,该村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能住下、可就业、可发展目标,坚持三个结合,狠抓产业培育和就业安置,有力促进了搬迁人口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现将日兴镇黎明村有关做法予以印发,供参考借鉴。

一、结合产业培育,打造群众致富快车道

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建设集中安置点2处,并依托安置点附近的香炉石小山,大搞产业综合开发,将搬迁户牢牢铆在产业链上,带动脱贫增收。一是山上建菌园。成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引进宝丰农业有限公司,建成6000平方米食用菌产业园,可容纳45万个菌袋,年产香菇75万公斤。依托屹农尚品品牌,开发香菇脆片系列食品,借助电商平台扩大销售规模,可实现产值300多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11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通过入股和参与种植两种方式获得收益。其中,通过户贷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入股的无劳动力的搬迁户,每年可获保底分红7000元;入股并参与种植的搬迁户由合作社保证每个菌棒2元的保底利润,每年可获收益4-6万元。将该村50万产业扶贫收益资金投资宝丰农业,投资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给包括易地搬迁户在内的47户贫困户,持续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二是山坡建果园。引进江苏连云港金公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户模式,培育柑橘产业1000亩,统一栽植、统一管护、统一采摘、统一销售,年产优质柑橘2000吨,实现年产值1200万元,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8户易地扶贫搬迁户通过借贷产业扶持基金入股金公果业,每户入股1万元,每年保底分红1200元,加上土地流转得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搬迁户年均增收3000元。三是山下建藕园。引进南充鑫稞农业有限公司,采取爱心企业+贫困户模式,发展莲藕种植和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园。张典兵、余烈弟、龙云飞等搬迁户每户出资1万元入股鑫稞农业公司,每年可获固定分红1200元,加上土地流转、园区务工等收入,实现户年均增收2000元。

二、结合劳务开发,铺就群众致富腾飞路

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持续增加搬迁户收入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切实深化劳务对接,着力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多管齐下,努力增加搬迁户劳务性收入。一是强化技能培训。深入村社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数量、就业愿望、技能需求等信息采集,及时建立就业需求台账,统筹资源,精准滴灌,着力提高搬迁户技能。2017年来,累计开展厨艺、种植、建筑等实用技术培训10余场600多人次,其中培训易地搬迁对象113人次,保证了每户搬迁户至少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二是强化劳务输出。由镇、村出面,鼓励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易地搬迁户在本镇周边或本村产业园务工,积极协调对接本地用工单位、建设工地,将建档立卡搬迁人口纳入用工优先、待遇从优考虑范畴,进一步畅通劳务定向输送渠道,大力促进易地扶贫搬迁户稳定增收。三是强化公益性岗位开发。结合搬迁户文化、年龄差异,因才施用,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为因家庭或身体原因不能外出务工、且能胜任相应岗位的3户贫困户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户1户,切实为想致富、肯吃苦、能奉献的贫困户搭平台、找机会,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结合思想引导,激发群众致富新动力

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切实将搬迁户内生动力激发摆在重要位置,聚焦“搬得住、稳得住”目标,进一步强化基层治理、增强发展后劲,推动搬迁群众全面融入新生活新环境。一是大力开展主题教育。充分发挥聚居点集开放性、实用性、多功能性为一体的特点,积极开展感恩奋进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等,着力提高易地搬迁对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光荣意识。二是积极培养良好习惯。组织修订村规民约三字经,实施摆顺扫干净大行动,每季度开展五最家庭(最和睦、最礼仪、最卫生、最勤劳、最感恩)评比,设置乡村大讲堂,开展易地搬迁户想过去、看现在、话未来讨论,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逐步提振精气神。三是不断丰富文化生活。依托聚居点配套建设的文体广场,安置体育器材,完善健身设施,搭建群众文体活动平台,组建了黎明舞蹈队、歌唱队,并通过组织群众自编自演黎明故事舞台剧黎明新歌、放坝坝电影、开小型运动会等,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娱活动,构建和睦邻里关系,促进安置区和谐稳定。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典型案例之十一

——南江县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农户增收发展


编者按:南江县易地扶贫搬迁建卡贫困户842031087人。挪穷窝更要换穷业,该县始终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结合县情特点和资源禀赋,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产业培育、技能培训、乡村旅游相结合,全面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现将南江县有关做法予以印发,供参考借鉴。

一、坚持“搬迁+园区”,壮大特色产业带动发展

一是做大基地规模围绕南江黄羊、核桃、富硒茶叶、金银花等特色产业,着力打造五条百里特色产业长廊,推行公司+农户模式,因户发展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经营四小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基地达到130万亩,带动搬迁群众4516户,户均增收2670元。二是做强龙头企业注重培育和引进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先后引进环永农业、华邦农业、洪欣食用菌等企业集团,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34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搬迁群众2936户,户均增收1720元。三是做响优势品牌按照一个产业、一个企业、一个品牌的要求,集中力量打造南江黄羊、云顶茗兰、长赤牌翡翠米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品牌。全县三品一标达到8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45万亩。南江黄羊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云顶茗兰”“云顶绿芽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长赤牌翡翠米获A级绿色食品认证。

二、坚持“搬迁+劳务”,创业促进就业带动发展

  一是提升素质稳输出依托扶贫工程、就业培训工程等农民工培训项目,着力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等劳务品牌,努力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就业能力。全县搬迁农户有9667人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劳务输出,年人均增收5080元。二是配套政策助创业出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奖励扶持政策18条,安排1800万元建立精准扶贫贷款贴息、风险分担、贷款担保三大基金,累计放贷5.31亿元;在每个贫困村建立不少于3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按已脱贫户400/人、未脱贫户600/人、当年脱贫户1000/人的标准,建立产业扶持到户资金,解决搬迁群众发展种养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技能培训促就业。整合全县职业教育培训力量,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行就业技能培训全覆盖,免费培训贫困村技术骨干、田秀才”“土专家、新型职业农民、易地搬迁群众换脑增智”2.2万人次。依托水泥煤炭建筑等传统优势产业、旅游商贸等服务业、新型城镇化开发,就近就地吸纳搬迁群众就业3320人,人均工资2000/月以上;依托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940人,人均工资500/月以上。

三、坚持搬迁+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发展

一是加快建设乡村旅游精品环线坚持建一批易地搬迁安置区、创一条乡村旅游线,建成了风情正直——云顶茶庄、金银花海(红四乡)—休闲组团(跃进、槐树)、川北民居新村(东坝村)—品钓渔村(中江村)、小巫峡光雾山等四条乡村旅游精品环线,涵盖易地搬迁安置区84个。二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易地搬迁安置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实现农业和旅游有机融合。搬迁农户中,1979户从事旅游服务业,年人均增收2160元。三是着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依托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云顶茶乡、玉湖长滩国家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支持搬迁群众从事旅游服务和发展农家乐对发展雾旅游农家乐的易地搬迁群众,每个床位给予1000元补助,新增床位1264个,带动发展农家乐164家。

四、坚持搬迁+盘活,唤醒沉睡资产带动发展

  一是盘活搬迁群众资产。拓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搬迁群众资产融资实现1.78亿元。鼓励搬迁群众将承包土地、林地出租、转包,获得租金收入。引导搬迁群众参与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获得股金收入。搬迁群众优先就近就地到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务工,获得劳务收入。二是盘活产业扶持基金。根据贫困人口多少,建立30-100万的村级产业扶持基金,成立以搬迁群众为主的产业合作社,公开推选经营能力强的成员主导产业经营,保底分红、二次返利,有效盘活产业扶持基金,带动搬迁群众增收。全县搬迁户有3120户入社,年户均收益实现1200元。三是盘活集体资产。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在贫困村推行三个1/3”分红模式(按集体股、贫困户股、普通户股三个1/3”的方式,量化分红到人),普通村推行四六(按集体股、农户股各占4成和6成)分红模式。全县搬迁户中,有5668户通过入股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年人均分红300元。既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又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