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脱贫发展典型案例之十二——富顺县狮市镇马安村依托农业产业园区实现搬迁脱贫
发布日期:2018-12-28 信息来源:省以工代赈办综合处 浏览量: 字体: 分享到:

编者按:狮市镇马安村为省定贫困村,位于富顺县苗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5337人,其中集中安置易地搬迁户2876人。该村立足实际,将易地扶贫搬迁与苗仙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有机结合,坚持突出三大主体、整合三类资源、创新三种机制,走出一条强产业、育产业、活产业造血式搬迁路子,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富顺县狮市镇马安村做法予以印发,供参考借鉴。

一、突出三大主体强产业

一是突出村级组织主体,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建立“6 3 1”工作体系,组建“6个一驻村帮扶组,成立以马安村为核心的园区联合党委、纪委、妇联3个组织,1个马安村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基础设施跨村联建、产业发展跨村连片、社会治理跨村联动,引领带动园区建设,助推搬迁户产业发展,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带动产业特色发展。坚持大园区、小业主、三产相融模式,走龙头企业 基地 专业合作社 搬迁户发展路子,引进海升集团、德康集团、世臻集团、圣果园公司、川越水产公司五大企业,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市场、品牌优势,实施技术扶贫,发展订单农业,探索“O2O”(线上-线下)、“F2C”(工厂-消费者)新型经营模式,做强做优柑橘种植、生猪养殖、贡醋制造、农业观光旅游四大特色产业,提升搬迁户产业扶贫实效。三是突出搬迁主体,融入产业自强发展。组织28户搬迁群众外出考察学习,参与产业规划,提高参与感和责任感,强化搬迁群众脱贫致富主体意识,充分调动搬迁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积极性,提高自我脱贫技能和激发内生动力。创新土地流转和土地入股、扶贫贷款入股、聘用务工、自主经营农家乐、合作种植等方式,将搬迁户捆绑在产业链上,8名搬迁户在海升柑橘基地务工,8名搬迁户参与德康生猪养殖和分红,16名搬迁户在贡醋产业园务工,11名搬迁户在圣果园农旅园就业,实现搬迁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

二、整合三类资源育产业

一是整合政策资源。根据富顺县投资促进26条优惠政策,制定马安农业园区招商引资办法,依托县返乡创业基金,打造引智引资洼地。采取一企一策,明确企业扶持方式和优惠政策,兑现产业培育及配套资金4000万元,支持企业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让搬迁群众受益企业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向农业园区靠近,享受配套功能辐射和优先就业机会。二是整合社会资本。通过搬迁户融资入股争取到扶贫专项无息贷款2000万元,通过项目策划包装争取到香港天使投资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7亿元、金融资本2亿元。搬迁户每年入股分红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整合科技力量。五大龙头企业分别与中科院柑研所、华西希望研发平台、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农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破解科技瓶颈,探索产研一体化发展模式。龙头企业优先为贫困户特别是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

三、创新三种机制活产业

一是土地流转机制。在自贡市率先推行土地预流转模式,依托土地流转风险基金,落实土地履约保证金制度,调动群众流转土地积极性,补齐园区产业用地短板。目前,以马安村为核心,带动周边六个村连片签订预流转协议12000亩,实现流转8000余亩,其中28户搬迁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人均增收500/年。二是工程推进机制。围绕产业培育、新居建设、乡村道路、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技能培训六大工程,建立“161”推进机制(即建立1个统筹协调组、6个重点工程推进组、1个监督检查组),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绣花功夫探索搬迁扶贫新路径,推动四大产业工程建设。新建集苗木培育、柑橘冷藏、果汁加工一体的3000亩现代标准化柑橘基地,培育年出栏生猪4000头的家庭农场,打造集贡醋生产、康养康疗为一体的百年贡醋园,发展水果采摘、滑草场、露营一体的农旅科技智能产业园。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公司 家庭农场 搬迁户 银行农旅结合 村集体公司 致富能人“3331”(公司三成、搬迁户三成、公司管理费用三成、村集体一成)共享经济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经营主体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搬迁户参与生产劳动,推动村集体和贫困户两个增收。园区产业连片发展,搬迁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自主经营、务工收入等方式,实现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9万元。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